《中药大辞典》:牛奶树子
拼音注音 Niú Nǎi Shù Zǐ 出处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为桑种植物对叶榕的果实。夏、秋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性味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酸,性寒。"
功能主治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腋疮,捣其子及叶敷之。"
用法用量外用:捣烂敷。
摘录 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:牛奶树子
拼音注音 Niú Nǎi Shù Zǐ 别名牛奶子
出处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对叶榕的果实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hispida L.f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生境分布生态环境:生于旷地、山谷以及低海拔的疏林中或水旁堤边潮湿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及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,高3-5m。全株具乳汁;幼枝被刚毛,中空。单叶通常对生;叶柄长1-4.5cm,被短粗毛;托叶2枚,阔披针形,长约1.5cm,在无叶和生榕果枝上,常4枚合生成环状,早落;叶片革质或纸质,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6-20cm,宽4-12cm,先端短尖或尾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全线或有不规则细锯齿,两面被短刚毛,下面较密。隐头花序,花序托(榕果)成对着生于叶腋或簇生于树干上和无叶的枝上,倒卵形、陀螺形式近梨形,成熟后黄色,直径1.3-3cm,具柄,密生短硬毛,顶端略有脐状突起,中部以下常散生数枚苞片,基生苞片3枚;雄花、瘿花多数着生于花序托内壁的顶部,花被片3,雄蕊1;瘿花无明显花被,花柱近顶生;雌花无花被,花柱侧生,被毛。瘦果卵形。花期6一7月。
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扁球形或近陀螺形,直径1-2.5cm,先端有圆形突起,表面深黄棕色,剖开后内含多数瘦果。瘦果长圆形,长约2mm,表面暗红色,光滑。气微,味微甜。
性味酸;性寒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。主肺热咳嗽;痔疮便血;腋疮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.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腋疮,捣其子及叶敷之。
摘录 《中华本草》七洲客 » 牛奶树子
免责声明: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;专业问题请咨询医师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获取更多健康咨询请关注“七洲客全球购”公众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