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药大辞典》:油柑叶
拼音注音 Yóu Gān Yè 别名丝叶(《岭南采药录》),余甘子叶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叶片,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庵摩勒"条。
化学成分含余甘子酸,蛇麻脂醇,β-谷甾醇,并没食子酸,没食子酸,3,6-二没食子酰葡萄糖,鞣料云实精,诃黎勒酸,诃子酸,葡萄糖没食子鞣甙。
性味《陆川本草》:"甘酸,性寒。"
功能主治治皮肤湿疹,疔疮,痔漏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患疳疗毒。煎水洗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杀菌去腐。治口烂,绣球风及疳、疔、漏、痔。"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敷蜈蚣咬伤。"
用法用量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复方①治湿疹,皮炎:余甘子叶煎水外洗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②治水肿,皮肤湿疹,毒蛇咬伤:油甘子叶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 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:油柑叶
拼音注音 Yóu Gān Yè 别名丝叶。
英文名 Leaf of Emblic Leafflower 出处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lyllanthus emblica L.的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yllanthus emblica L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枝叶茂盛时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生境分布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态余甘子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3-8m。树皮灰白色,薄而易脱落,露出大块赤红色内皮。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,2列,密生,极似羽状复叶;近无柄;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;托叶线状披针形;叶片长方线形或线状长圆形,长1-2cm,宽3-5mm。花簇生于叶腋,花小,黄色;单性,雌雄同株,具短柄;每花簇有1朵雌花,每花有花萼5-6片,无瓣;雄花花盘成6个极小的腺体,雄蕊3,合生成柱;雌花花盘杯状,边缘撕裂状,子房半藏其中。果实肉质,径约1.5cm,圆而略带6棱,初为黄绿色,成熟后呈赤红色,味先酸涩而后回甜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1月。
化学成分含余甘子酸(Amlaicacid),蛇麻脂醇(Lupeol),β-谷甾醇,并没食子酸(Ellagicacid),没食子酸(Gallicacid),3,6-二没食子酰葡萄糖(3,6-Digalloylglucose),鞣料云实精(Corilagin),诃黎勒酸(Chebulagic-acid),诃子酸(Chebulinicacid),葡萄糖没食子鞣甙(Glucogallin)。
归经心;肝;大肠经
性味味甘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;利湿消肿。主口疮;疔疮;湿疹;皮炎;水肿;高血压;毒蛇咬伤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外用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患疳疔毒。煎水洗。
2.《陆川本草》:杀菌去腐。治口烂,绣球风及疳、疔、漏、痔。
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敷蜈蚣咬伤。
摘录 《中华本草》七洲客 » 油柑叶
免责声明: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;专业问题请咨询医师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获取更多健康咨询请关注“七洲客全球购”公众号!